(S)-2,6-二叔丁氧羰基氨基己酸 (请以英文为准,中文仅做参考)
Boc-Lys(Boc)-OH , Boc-Lys(Boc)-OH
<
>
标准纯度 | 包装 | 价格 | 上海 | 深圳 | 天津 | 武汉 | 成都 | VIP价格 | 数量 |
Loading...
|
||||||||
产率 | 合成条件 | 实验参考步骤 | ||||||
100% | With sodium hydroxide In 1,4-dioxane; water at 20℃; | 向赖氨酸盐酸盐在50ml 1,4-二恶烷/ H 2 O(1:1)中的溶液中加入1M NaOH直至pH达到10-11。 然后通过加料漏斗加入在二恶烷中的Boc酐(6.0g在20ml二恶烷中)。 将得到的溶液在室温下搅拌过夜。 将混合物真空浓缩,用4M KHSO 4酸化至pH = 1-2。 用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并真空干燥。 获得无色液体并且产率为100% | ||||||
92% | With sodium hydroxide In 1,4-dioxane; water at 10 - 20℃; for 20 h; | 实施例1 Boc-L-Lys(Boc)-OH向装有机械搅拌器的2L三颈烧瓶中加入L-赖氨酸一盐酸盐(50.03g,274mmol)的水(275ml)溶液,1, 4-二恶烷(275ml)和1M氢氧化钠溶液(275mmol,275ml)(得到:pH 10.0)。在搅拌下向该溶液中一次性加入二碳酸二叔丁酯(179g,820mmol)。注意到气体的释放,并且反应混合物的pH缓慢降低。将Metrohm Titrino 702 SM给料单元设置在“设定终点滴定”模式中,以通过自动加入1M NaOH将反应混合物的pH保持恒定在pH 7.30。注意:反应混合物显然在pH 7.05下形成缓冲系统。 LCMS(NQAD检测)表明在20小时的反应时间后赖氨酸起始材料几乎完全消耗。通过旋转蒸发浓缩反应混合物至总体积~500mL。加入水(250mL)(得到pH:8.8),然后加入EtOAc(250mL)。分批加入固体KHSO 4(~70g)直至pH达到2.3(注意:气体释放;混合物在pH 2.3下形成缓冲液)。分离各相,水层用EtOAc(2×250mL)萃取,合并的有机相依次用0.25M KHSO4(2×100mL),水(50mL)和盐水(2×50mL)洗涤。 。用Na 2 SO 4干燥并真空浓缩,得到标题化合物,为透明无色粘性物质(98.18g)。 LCMS:纯度(NQAD检测):99%,质量与分子式一致(neg.m / z = 345 [M-1] - ,691 [2M-1] - )。 TLC(EtOAc /庚烷= 1/1,含有2体积%的AcOH,茴香醛染色):一个主要斑点(Rf 0.28),不存在Boc 2 O.可以看到具有更高Rf的小杂质。 Kaiser测试:阴性(不存在伯胺)。分离产率:92% | ||||||
90% | With sodium hydrogencarbonate In tetrahydrofuran; water at 0 - 35℃; for 24 h; | 将赖氨酸盐酸盐(约5g,27.3mmol)溶于50ml i 2 O中,向其中加入NaHCO 3(6.9g,82.1mmol)并搅拌。在此温度下,在约0℃的温度下加入二丁基吡咯烷(Boc 2 O)(7.16g,65.5mmol)的50ml四氢呋喃(Ti-IF)溶液。将溶液在室温(20℃至35℃)和大气压(1atm)下固化约12小时。在约12小时后,再次加入7.16g,65.5mmol的Boc 2 O并在室温(20℃至35℃)下搅拌约12小时。在反应结束时,减压除去THF,水层用乙醚洗涤以除去有机杂质。然后使用柠檬酸溶液将水层酸化至pH4-5。然后用二氯甲烷(DCM)萃取水层。然后将有机层用盐水洗涤,用无水Na 2 SO 4干燥。在减压下除去该DCM层,得到BOC-LYS(BOC)-OH,产率约为90%,(1 H NMR:5.6(d,1H),4.9(s,1H),4.15(t,1Ff) ),3.09(d,2H),1.8(m,li-1),1.67(m,1H),1.54-1.32 22F {)。 [M + Na]阻挠。 == 369.2137(计算== 369.2002) | ||||||
83% | With sodium hydrogencarbonate; sodium hydroxide In ethanol; water at 20℃; for 48 h; Cooling with ice | 将NaOH(0.8g,0.02mol)溶解在7.5mL水中,并将L-赖氨酸一盐酸盐(1.83g,0.01mol)加入到溶液中,然后加入NaHCO 3(0.42g,0.005mol)。将二叔丁基碳酸酯(4.55g,0.02mol)的乙醇(10mL)溶液滴加到用冰冷却的氨基酸的搅拌溶液中。一小时后,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升温并搅拌2天。然后加入水(20mL)以溶解沉淀物。未反应的二叔丁基碳酸酯用石油醚萃取三次。将水层用1M NaHSO 4酸化至pH 3,并用EtOAc萃取产物。将有机层用水洗涤两次并用NaSO 4干燥。真空除去溶剂,得到透明油状物(2860mg,收率83%)。 1H NMR(400MHz,DMSO-d6):δ12.38(bs,1H,COOH),6.98(d,J = 8.3Hz,1H,CH-NH-Boc),6.74(t,J = 5.6Hz,1H, CH2-NH-Boc),3.82(m,1H,CH-NH-Boc),2.88(m,2H,CH2-NH-Boc),1.57(m,4H,CH2),1.31-1.41(m,20H, t-C4H9,CH2)。 | ||||||
29.7 g | Stage #1: With sodium hydroxide In water at 15 - 60℃; for 12 h; Stage #2: With hydrogenchloride In water at 10 - 15℃; |
实施例1 2,6-双 - 叔丁氧基羰基氨基己酸的制备向L-赖氨酸一盐酸盐(25g,0.14mol)和氢氧化钠(15g)的水(250ml)溶液中加入二碳酸二叔丁酯(70.0g,0.32mol) 在15-25°C。 将温度缓慢升至55-60℃并将反应混合物搅拌12小时。反应完成后(通过TLC监测),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10-15℃并将pH调节至2.5。 -3.5用2N盐酸。 然后用二氯甲烷(2×125ml)萃取反应物质,并依次用水(150ml)和盐水(150ml)洗涤合并的有机层。 在30-40℃下真空蒸馏二氯甲烷层,得到29.7g标题化合物,为粘稠油状物,HPLC纯度为96.5%。 | ||||||
|
更多
|
||||||||
产率 | 合成条件 | 实验参考步骤 | ||||||
92% | With sodium hydroxide In 1,4-dioxane; water at 20℃; for 12 h; | 向L-赖氨酸一水合物(5.09g,31.0mmol)的水/二恶烷(1:1,100mL)溶液中加入二碳酸二叔丁酯(16.9g,78.0mmol)和1N NaOH水溶液(35mL))。 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,然后真空浓缩直至剩余约50mL。 通过小心加入KHSO 4水溶液(150g / L)将pH调节至1-2。 将悬浮液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。 将合并的有机层用MgSO 4干燥,减压除去溶剂,得到产物(9.89g,28.5mmol,92%),为油状物。 1H NMR(DMSO-d6,200.1MHz):δ= 12.40(s,1H,OH),6.98(d,J = 7.9Hz,1H),6.76(t,J = 5.4Hz,1H),3.75-3.86( m,1H),2.50-2.83(m,2H),1.37(s,18H),1.14-1.68(m,6H)ppm; 13C NMR(DMSO-d6,50.3MHz):δ= 173,155.1,77.4,76.8,52.9,29.9,28.6,27.7,22.4ppm(一个信号,可能约40ppm,被溶剂信号隐藏)。 | ||||||
92% | With sodium hydroxide In 1,4-dioxane; water at 20℃; for 12 h; | 向L-赖氨酸一水合物(5.09g,31.0mmol)的水/二恶烷(1:1,100mL)溶液中加入二碳酸二叔丁酯(16.9g,78.0mmol)和1N NaOH水溶液。 (35毫升)。 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,然后真空浓缩直至剩余约50mL。 通过小心加入KHSO 4水溶液(150g / L)将pH调节至1-2。 将悬浮液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。 将合并的有机层用MgSO 4干燥,减压除去溶剂,得到产物(9.89g,28.5mmol,92%),为油状物。 1H NMR(DMSO-d6,200.1MHz):δ= 12.40(s,1H,OH),6.98(d,J = 7.9Hz,1H),6.76(t,J = 5.4Hz,1H),3.75-3.86( m,1H),2.50-2.83(m,2H),1.37(s,18H),1.14-1.68(m,6H)ppm; 13C NMR(DMSO-d6,50.3MHz):δ= 173,155.1,77.4,76.8,52.9,29.9,28.6,27.7,22.4ppm(一个信号,可能约40ppm,被溶剂信号隐藏)。 | ||||||
90% | Stage #1: With sodium carbonate In tetrahydrofuran; water for 0.25 h; Stage #2: at 0℃; Stage #3: With hydrogenchloride In tetrahydrofuran; water; ethyl acetate |
例1; 赖氨酸^ - 氨基乙酯三盐酸盐(“三盐酸盐”)Di-Boc赖氨酸的合成(参考文献22117-48); 将L-赖氨酸(450克,2.46摩尔)加入12升烧瓶中,然后加入水(3.6升)和THF(3.6升)。 加入碳酸钠(540克,5.1摩尔)并将混合物搅拌15分钟。 然后将混合物在冰浴中冷却至0℃,并向其中分批加入二碳酸二叔丁酯(1102克,5.05摩尔)。 将混合物搅拌过夜。 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乙酸乙酯(1.5升),然后加入6N HCl直至pH <3(注意:气体逸出)。使各层分离,除去水层。 用硫酸镁干燥有机层,然后减压浓缩,得到油状物。 质量回收率约为770克(产率为90%)。 | ||||||
90% | With sodium hydrogencarbonate In tetrahydrofuran; water at 0 - 20℃; | 将溶解在H 2 O(5.0mL)中的市售L-赖氨酸(0.146g,1.0mmol)与NaHCO 3(0.252g,3.0mmol)混合。 随后在0℃下将B0C2O(1.048g,4.8mmol)的10.0mL THF溶液加入混合物中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。 最后,蒸发THF,并将混合物用乙醚洗涤。 用柠檬酸将水层酸化至pH = 6,然后进行CH 2 Cl 2萃取。 将有机层用水和盐水洗涤,并经无水Na 2 SO 4干燥。 然后浓缩混合物并通过快速柱色谱法纯化(用CH 2 Cl 2 / MeOH从100:0至15:1,v / v洗脱),得到所需化合物,为白色固体(收率:90%)。 | ||||||
64.3% | With sodium hydroxide In tetrahydrofuran; water at 0 - 20℃; for 24 h; | 一般步骤:将1-赖氨酸,1-丙氨酸,1-亮氨酸,1-异亮氨酸,1-苯丙氨酸,1-苏氨酸(5g,1当量)溶解在H 2 O(100mL)中,并向其中加入NaOH(3当量) 并搅拌。 在0℃下向其中加入50mL四氢呋喃(THF)中的二碳酸二叔丁酯(Boc 2 O)(2.4当量)[39]。 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24小时。 在反应结束时,减压除去THF,水层用乙醚洗涤以除去有机杂质。 然后使用1M H 2 SO 4水溶液将水层酸化至pH 4-5。 然后用二氯甲烷(DCM)萃取水层。 然后将有机层用盐水洗涤并经无水Na 2 SO 4干燥。 减压除去有机层,得到化合物。 | ||||||
64.3% | With sodium hydroxide In tetrahydrofuran; water at 0 - 20℃; for 24 h; | 将1-赖氨酸(5g,1当量)溶解在H 2 O(100mL)中,并向该溶液中加入NaOH(3当量)并搅拌。 在0℃下加入在50mL四氢呋喃(THF)中的二碳酸二叔丁酯(Boc 2 O)(2.4当量)[53]。 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24小时。 在反应结束时,减压除去THF,水层用乙醚洗涤以除去有机杂质。 然后使用1MH 2 SO 4水溶液将水层酸化至pH 4-5。 然后用二氯甲烷(DCM)萃取水层。 然后将有机层用盐水洗涤并经无水Na 2 SO 4干燥。 减压除去有机层,得到化合物。 | ||||||
63% | With sodium hydroxide In tetrahydrofuran; water at 20℃; for 24 h; Cooling with ice | 将L-赖氨酸(5g,34.2mmol)和氢氧化钠(4.1g,102.61mmol)加入250mL单口烧瓶中,加入100mL水,在冰冷却下搅拌,得到浅棕色透明黄色体系;然后将二叔丁基酯(Boc2O)(17.92g,82.09mmol)溶解在50mL四氢呋喃中,然后滴加(1d / s)反应体系;加完后,将体系转移到室温下反应24小时。停止反应后的反应时间,在减压下用四氢呋喃旋转蒸发除去体系,用醚(50ml×2)除去体系中的有机杂质;然后用1M硫酸溶液调节体系pH4,然后用二氯甲烷(50mL×3)萃取,合并的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(50mL×1)洗涤,最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,抽滤,浓缩,真空干燥,得到黄色泡沫状固体7.5g,收率63%。 | ||||||
45% | With potassium hydroxide In water at 50℃; | 类似于Ke等人的方法。 (42),将L-赖氨酸(4.4g,30mmol)和KOH(2.3g,39mmol)溶于水(100ml)和THF(12.5ml)中。 分批加入二碳酸二叔丁酯(14.4g,66mmol),并将混合物在50℃下搅拌14小时。 逐滴加入1M HCl溶液以将pH调节至5.5,然后用EtOAc(3×100ml)萃取。 将合并的萃取液用MgSO 4干燥并真空浓缩。 用己烷/ EtOAc(2:1)在硅胶上进行柱色谱,得到N,N-二 - (叔丁氧基羰基)-L-赖氨酸(4.6g,13.3mmol,45%),为无色固体。 | ||||||
34.2 g | Stage #1: With sodium carbonate In tetrahydrofuran; water for 0.25 h; Stage #2: at 0 - 20℃; |
向L-赖氨酸(20g,109.5mmol)在160mL水和160mL四氢呋喃中的溶液中加入碳酸钠(24g,226.4mmol)。 搅拌15分钟后,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0℃,缓慢加入二碳酸二叔丁酯(48.93g,224.4mmol)。 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后,将反应混合物用乙酸乙酯(66.7mL)稀释,并加入6N盐酸溶液(56.7mL)以将pH调节至3或更低。 用乙酸乙酯萃取水层。 将合并的有机层用硫酸钠干燥并减压浓缩,得到所需产物(34.2g,98.8mmol)。 | ||||||
|
更多
|
||||||||
产率 | 合成条件 | 实验参考步骤 | ||||||
93% | With triethylamine In 1,4-dioxane; water for 18 h; Cooling with ice | 将Nα-(叔丁氧基羰基)-L-赖氨酸(1)(985mg,4mmol)溶于无水1,4-二恶烷(3mL)和水(3mL)中。加入三乙胺(615μL,4.4mmol)后,在冰冷却下向该溶液中滴加二碳酸二叔丁酯(960mg,4.4mmol),然后将混合物搅拌18小时。通过TLC(乙酸乙酯:正己烷= 5:1)确认反应完成,并将反应溶液倒入0.5N盐酸水溶液(80mL)中。用乙酸乙酯(3×40mL)萃取混合物,用饱和盐水(80mL)洗涤有机层,用无水硫酸镁干燥。减压蒸发后,通过快速柱色谱法(乙酸乙酯:正己烷= 1:1至2:1)纯化所得物质,得到中间体2(1.29g,93%),为白色固体。 1H-NMR(300MHz,CDCl3)δ:5.21(br s,1H),4.62(br s,1H),4.28(br s,1H),3.14(d,2H,J = 6.0Hz), 1.88(br s,1H),1.76(br s,1H),1.45-1.23(m,22H),0.92-0.88(m,1H)。 |
|
||||||
产率 | 合成条件 | 实验参考步骤 | ||||
100% | With potassium hydrogensulfate In diethyl ether; water for 0.33 h; | 将二-N-boc-L-赖氨酸的二环己胺盐(23.62g,0.0447摩尔)加入到乙醚(200mL)和硫酸氢钾(9.14g)的水(200mL)中,在冰中冷却/ 水浴。 搅拌20分钟后,分层。 用冷水(100mL)将醚层萃取三次。 然后将醚层用硫酸钠(15g)干燥1小时,过滤,并减压浓缩。 该过程产生N,N'-二-boc-L-赖氨酸的游离酸(15.5g,100%回收率)。 通过用冷硫酸氢钾溶液(1g在50mL水中)萃取,然后用冷水(2×50mL)萃取,由二环己胺盐(2.0g,在50mL乙醚中)制备boc-L-赖氨酸。 含有boc-L-赖氨酸的醚用硫酸钠(5g)干燥,过滤,浓缩,在室温下高真空干燥1小时。 | ||||
100% | With potassium hydrogensulfate In diethyl ether; water for 0.33 h; | 将二-N-boc-L-赖氨酸的二环己胺盐(23.62g,0.0447摩尔)加入到乙醚(200mL)和硫酸氢钾(9.14g)的水(200mL)中,在冰中冷却/ 水浴。 搅拌20分钟后,分层。 用冷水(100mL)将醚层萃取三次。 然后将醚层用硫酸钠(15g)干燥1小时,过滤,并减压浓缩。 该过程产生N,N'-二-boc-L-赖氨酸的游离酸(15.5g,100%回收率)。 通过用冷硫酸氢钾溶液(1g在50mL水中)萃取,然后用冷水(2×50mL)萃取,由二环己胺盐(2.0g,在50mL乙醚中)制备boc-L-赖氨酸。 含有boc-L-赖氨酸的醚用硫酸钠(5g)干燥,过滤,浓缩,在室温下高真空干燥1小时。 |
更多
|
|
|
|
|
|
|
|
|
|
一般 | |
编码 | 说明 |
P101 | 如需求医,请随身携带产品容器或标签。 |
P102 | 切勿让儿童接触。 |
P103 | 使用前请看明标签。 |
预防 | |
编码 | 说明 |
P201 | 使用前取得专用说明。 |
P202 | 在所有的安全预防措施被阅读和理解之前不要处理。 |
P210 | 远离热源、 热表面、 火花、 明火和其他点火源。禁止吸烟。 |
P211 | 切勿喷洒在明火或其他点火源上。 |
P220 | 远离服装和其他可燃材料。 |
P221 | 采取任何预防措施,以避免与可燃物混合。 |
P222 | 不得与空气接触。 |
P223 | 由于其与水的剧烈反应和可能引起的火灾,远离任何与水接触的可能。 |
P230 | 保持湿润。 |
P231 | 用惰性气体处理。 |
P232 | 防潮。 |
P233 | 保持容器密闭。 |
P234 | 只能在原容器中存放。 |
P235 | 保持低温。 |
P240 | 搁置/结合容器和接收设备。 |
P241 | 使用防爆的电气/通风/照明等设备。 |
P242 | 只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。 |
P243 | 采取防止静电放电的措施。 |
P244 | 阀门及紧固装置不得带有油脂或油剂。 |
P250 | 不得遭受研磨/冲击/摩擦等 |
P251 | 高压容器:切勿穿刺或焚烧,即使不再使用。 |
P260 | 不要吸入 粉尘/烟/气体/气雾/蒸气/喷雾。 |
P261 | 避免吸入 粉尘/烟/气体/气雾/蒸气/喷雾。 |
P262 | 严防进入眼中、接触皮肤或衣服。 |
P263 | 怀孕和哺乳期间避免接触。 |
P264 | 处理后要彻底清洗...... |
P265 | 处理后请将皮肤彻底洗净。 |
P270 |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、饮水或吸烟。 |
P271 |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使用。 |
P272 | 受沾染的工作服不得带出工作场地。 |
P273 |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。 |
P280 | 戴防护手套/穿防护服/戴防护眼罩/戴防护面具。 |
P281 | 根据需要使用个人防护装备。 |
P282 | 戴防寒手套和防护面具或防护眼罩。 |
P283 | 穿防火或阻燃服装。 |
P284 | 佩戴呼吸防护装置。 |
P285 | 如果通风不足,请佩戴呼吸防护装置。 |
P231 + P232 | 在惰性气体下处理。 防潮。 |
P235 + P410 | 保持凉爽。 避免日晒。 |
响应 | |
编码 | 说明 |
P301 | 如误吞咽: |
P301 + P310 | 如误吞咽:立即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。 |
P301 + P312 | 如误吞咽:如感觉不适,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/医生。 |
P301 + P330 + P331 | 如误吞咽: 漱口。不得诱导呕吐 |
P302 | 如皮肤沾染: |
P302 + P334 | 如皮肤沾染:浸入冷水中/用湿绷带包扎。 |
P302 + P350 | 如皮肤护理:用大量肥皂和水轻轻洗净。 |
P302 + P352 | 如皮肤沾染:用大量肥皂和水充分清洗。 |
P303 | 如皮肤(或头发)沾染: |
P303 + P361 + P353 | 如皮肤(或头发)沾染:立即去除/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。 用水/淋浴冲洗皮肤。 |
P304 | 如误吸入: |
P304 + P312 | 如误吸入:如感觉不适,呼叫中毒急救中心/医生…… |
P304 + P340 | 如误吸入:将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,保持呼吸舒适体位。 |
P304 + P341 | 如果吸入:如果呼吸困难,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并保持呼吸舒适的姿势休息。 |
P305 | 如进入眼睛: |
P305 + P351 + P338 | 如进入眼睛: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。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 地取出,取出隐形眼镜。继续冲洗。 |
P306 | 如沾染衣服: |
P306 + P360 | 如沾染衣服:立即用水充分冲洗沾染的衣服和皮肤,然后脱掉衣服。 |
P307 | 如果暴露: |
P307 + P311 | 如果暴露: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/医生。 |
P308 | 如接触到或相关暴露: |
P308 + P313 | 如接触到或相关暴露:求医/就诊。 |
P309 | 如果暴露或感觉不适: |
P309 + P311 | 如果暴露或感觉不适: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。 |
P310 | 立即呼叫中毒急救中心/医生/…… |
P311 | 呼叫中毒急救中心/医生/…… |
P312 | 如感觉不适,呼叫中毒急救中心/医生/…… |
P313 | 求医/就诊。 |
P314 | 如感觉不适,须求医/就诊。 |
P315 | 立即求医/就诊。 |
P320 | 紧急的具体治疗(见本标签上的……)。 |
P321 | 具体治疗(见本标签上的……)。 |
P322 | 具体措施(见本标签上的……)。 |
P330 | 漱口。 |
P331 | 不得引吐。 |
P332 | 如发生皮肤刺激: |
P332 + P313 | 如发生皮肤刺激:求医/就诊。 |
P333 | 如发生皮肤刺激或皮疹: |
P333 + P313 | 如发生皮肤刺激或皮疹:求医/就诊。 |
P334 | 浸入冷水中/用湿绷带包扎。 |
P335 | 掸掉皮肤上的细小颗粒。 |
P335 + P334 | 刷掉皮肤上的松散颗粒。 浸入凉水中/用湿绷带包裹。 |
P336 | 用微温水化解冻伤部位。不要搓擦患处。 |
P337 | 如长时间眼刺激: |
P337 + P313 | 如眼刺激持续不退:求医/就诊。 |
P338 | 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,取出隐形眼镜。继续冲洗。 |
P340 | 将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,保持呼吸舒适体位。 |
P341 | 如果呼吸困难,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并保持呼吸舒适的姿势休息。 |
P342 | 如有呼吸系统病症: |
P342 + P311 | 如出现呼吸系统病症:呼叫中毒急救中心/医生/…… |
P350 | 用大量肥皂和水轻轻洗净。 |
P351 | 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。 |
P352 | 用水充分清洗/…… |
P353 | 用水清洗皮肤/淋浴。 |
P360 | 立即用水充分冲洗沾染的衣服和皮肤,然后脱掉衣服。 |
P361 | 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。 |
P362 | 脱掉沾染的衣服。 |
P363 | 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。 |
P370 | 火灾时: |
P370 + P376 | 火灾时:如能保证安全,设法堵塞泄漏。 |
P370 + P378 | 火灾时:使用……灭火。 |
P370 + P380 | 如果发生火灾:疏散区域。 |
P370 + P380 + P375 | 火灾时:撤离现场。因有爆炸危险,须远距离灭火。 |
P371 | 在发生大火和大量泄漏的情况下: |
P371 + P380 + P375 | 如发生大火和大量泄漏:撤离现场。因有爆炸危险,须远距离灭火。 |
P372 | 爆炸危险 |
P373 | 火烧到爆炸物时切勿救火。 |
P374 | 在合理的距离内采取正常预防措施进行灭火。 |
P375 | 因有爆炸危险,须远距离救火。 |
P376 | 如能保证安全,可设法堵塞泄漏。 |
P377 | 漏气着火:切勿灭火,除非能够安全地堵塞泄 漏。 |
P378 | 使用……灭火。 |
P380 | 撤离现场。 |
P381 | 在安全的前提下,消除一切火源 |
P390 | 吸收溢出物,防止材料损坏。 |
P391 | 收集溢出物。 |
存储 | |
编码 | 说明 |
P401 | 存放须遵照…… |
P402 | 存放于干燥处。 |
P402 + P404 | 存放在干燥的地方。存放在密闭容器中。 |
P403 | 存放于通风良好处。 |
P403 + P233 |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。 保持容器密闭。 |
P403 + P235 |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。 保持凉爽。 |
P404 | 存放于密闭的容器中。 |
P405 | 存放处须加锁。 |
P406 | 存放于耐腐蚀的容器中。 |
P407 | 堆垛或托盘之间应留有空隙。 |
P410 | 防日晒。 |
P410 + P403 | 避免阳光照射。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。 |
P410 + P412 | 防日晒。不可暴露在超过50℃/122℉的温度下。 |
P411 | 贮存温度不超过…… |
P411 + P235 | 贮存温度不高于……的环境下。保持凉爽。 |
P412 | 不要暴露在超过50℃/122℉的温度下。 |
P413 | 温度不超过……时,贮存散货质量大于…… |
P420 | 单独存放。 |
P422 | 将内容存储在…… |
处理 | |
编码 | 说明 |
P501 | 根据……来处置内装物/容器 |
P502 | 有关回收和循环使用情况,请咨询制造商或供 应商 |
物理危险 | |
编码 | 说明 |
H200 | 不稳定爆炸物 |
H201 | 爆炸物;整体爆炸危险 |
H202 | 爆炸物;严重迸射危险 |
H203 | 爆炸物;起火、爆炸或迸射危险 |
H204 | 起火或迸射危险 |
H205 | 遇火可能整体爆炸 |
H220 | 极其易燃气体 |
H221 | 易燃气体 |
H222 | 极其易燃气雾剂 |
H223 | 易燃气雾剂 |
H224 | 极其易燃液体和蒸气 |
H225 | 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|
H226 | 易燃液体和蒸气 |
H227 | 可燃液体 |
H228 | 易燃固体 |
H240 | 加热可能爆炸 |
H241 | 加热可能起火或爆炸 |
H242 | 加热可能起火 |
H250 | 暴露在空气中会自燃 |
H251 | 自热;可能燃烧 |
H252 | 数量大时自热;可能燃烧 |
H260 | 遇水会释放出可燃气体,可能会自燃 |
H261 |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 |
H270 | 可能导致或加剧燃烧;氧化剂 |
H271 | 可能引起燃烧或爆炸;强氧化剂 |
H272 | 可能加剧燃烧;氧化剂 |
H280 | 内装高压气体;遇热可能爆炸 |
H281 | 内装冷冻气体;可能造成低温灼伤或损伤 |
H290 | 可能腐蚀金属 |
健康危险 | |
编码 | 说明 |
H300 | 吞咽致命 |
H301 | 吞咽中毒 |
H302 | 吞咽有害 |
H303 | 吞咽可能有害 |
H304 | 吞咽并进入呼吸道可能致命 |
H305 | 吞咽并进入呼吸道可能有害 |
H310 | 和皮肤接触致命 |
H311 | 和皮肤接触有毒 |
H312 | 和皮肤接触有害 |
H313 | 皮肤接触可能有害 |
H314 | 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 |
H315 | 造成皮肤刺激 |
H316 | 造成轻微皮肤刺激 |
H317 | 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|
H318 | 造成严重眼损伤 |
H319 | 造成严重眼刺激 |
H320 | 造成眼刺激 |
H330 | 吸入致命 |
H331 | 吸入有毒 |
H332 | 吸入有害 |
H333 | 吸入可能有害 |
H334 | 吸入可能导致过敏或哮喘病症状或呼吸困难 |
H335 | 可引起呼吸道刺激 |
H336 | 可引起昏睡或眩晕 |
H340 | 可能导致遗传性缺陷 |
H341 | 怀疑会导致遗传性缺陷 |
H350 | 可能致癌 |
H351 | 怀疑会致癌 |
H360 | 可能对生育能力或胎儿造成伤害 |
H361 | 怀疑对生育能力或胎儿造成伤害 |
H362 | 可能对母乳喂养 的儿童造成伤害 |
H370 | 对器官造成损害 |
H371 | 可能对器官造成损害 |
H372 | 长期或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|
H373 | 长期或重复接触可能对器官造成伤害 |
环境危险 | |
编码 | 说明 |
H400 | 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 |
H401 | 对水生生物有毒 |
H402 | 对水生生物有害 |
H410 | 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|
H411 | 对水生生物有毒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|
H412 | 对水生生物有害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|
H413 | 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长期持续有害影响 |
H420 | 破坏高层大气中的臭氧,危害公共健康和环境 |
抱歉,该产品已下架
返回首页填写一下信息(我们会尽快回复您的询单)
工作单位*
姓名*
电话*
邮箱*
CAS号*
重量*
产品*
备注